棋之一道,乃權(quán)謀機變之道。貫通古今,變化無窮。棋道浩瀚,個中玄機,自非可堪透。
?
論棋在中國,當下最盛行者二,一為中國象棋,一為圍棋。單就普及程度而論,圍棋遜于象棋。古之王侯將相,今之學童商賈,喜愛象棋者比比皆是。根深蒂固,源遠而流長。歷史如此悠久,受眾如此廣泛,象棋文化博大精深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?
象棋博弈似古代將軍沙盤演兵。棋術(shù)高明者如沙場老將,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之外。
而論及棋術(shù),有三個基本階段:
?
第一,全局。
弈棋最易犯的毛病,便是眼界不開闊,眼中只盯著局部戰(zhàn)場,做不到在心中明晰全盤態(tài)勢。原因可能是不熟悉、不適應(yīng)象棋的思考模式,只能嘗試進行局部的推演,也可能是心浮氣躁,性格也不夠慎重沉穩(wěn)。這樣既局限了自己的思路,讓自己想不到一些距離跨度大的妙著,又容易被對方聲東擊西的招數(shù)所迷惑,走入對方設(shè)好的殺局之中,后方遭襲,回援不及,被對方幾步內(nèi)將死。若是能做到洞悉全局變化,每落一子前都粗略地考慮了對全盤的影響,算是達到了第一階段的要求。
?
第二,棋格。
這里的“棋格”指的是自己走棋的風格特點。只有明確了自己的棋格,了解了自己的走棋特點,才能知曉按自己習慣的走法應(yīng)該怎么去造有利于自己的“勢”,有了“勢”,勝利的天平就會開始傾斜。
?
譬如走棋是防守強于進攻,開局往往走法固定,容易被對手摸清套路而刻意針對。防守型的棋手往往習慣于先“兵來將敵水來土淹”,等對方無計可施再開始反撲。這種走棋的風格容易陷入被動,但是往往布局更加謹慎,注重棋子之間的呼應(yīng),而且不斷化解對方的殺招這一過程,能起到更大的磨礪自己棋藝的作用,所以初學者比較適合走防守型路線,若能在防守上做到淡定地面對攻勢,從容不怕應(yīng)敵,便可以想辦法在殺局上下功夫了。
?
棋格究竟如何,具體要看個人性格與喜好。象棋畢竟是人在下,每一著體現(xiàn)的都是棋手的意志,棋子的輾轉(zhuǎn)挪移遵循的都是人的思想。性格尖銳、富有侵略性的人往往走棋大開大合,奮力攻殺,其中的棋術(shù)精湛者很快便會發(fā)動兵力,長驅(qū)直入,打亂對方布局,趁亂取了對方老將的項上人頭;而性格恬淡、與世無爭的人往往氣定神閑地擺局列陣,若有殺著襲來便逐一化解,似置身事外,最后一點點占據(jù)優(yōu)勢,將對方棋子逐一吃掉,從而大獲全勝。由是觀之,世間百態(tài),棋格萬種,各有各的將兵之道,各有各的得勝之法。照這般說法,象棋又豈能不有趣呢?
?
第三,推演。
象棋的生命在于推演??吹竭@一步棋,在心中演算之后數(shù)步的種種變化,來判斷各種走法的優(yōu)劣,就是推演。只有懂得了推演,象棋水平才能算是登堂入室。對方下了一步棋,你在心中盤算你可以走哪些子,可以怎么走,這樣走了之后對方又會怎么走,對方做出反應(yīng)之后你又該怎么走…就這樣在腦海中一步一步把棋走下去,看看之后會如何變化,然后便知道哪步棋走了能扭虧為贏,哪步棋走了又會帶來大的風險??梢娡蒲莸倪\算量極其巨大,需要棋手對象棋的思考模式十分熟悉,對場上的局勢爛熟于心。
?
而推演的關(guān)鍵,在于排除:排除那些明顯是廢著的走法,把需要推演的對象范圍縮小。比如走到這一步時,對手來抓我的“馬”,我明顯可以看出,走“炮”毫無用處,只有用“車”保馬或者跳“馬”才能免受損失,那么接下來一步我只需要演算走“馬”和走“車”的情況,減少了計算量,使接下來的演算更清晰,而具體的推演過程則要繼續(xù)選擇其中的一個可能性分支。比如走馬,而且假定馬往左前方走,這就是一個可能性分支。然后再根據(jù)這一可能性分支,從對方的角度推算對方會怎么走,然后再根據(jù)對方的走法確定自己下一步怎么走...?怎么樣?說到這里,是不是真的有了一點沙盤演兵的味道?
?
如此一步一步推演下去,一步棋向后推演三步以上,便可能產(chǎn)生兩位數(shù)的可能性分支!這對初學者來說自然會相當頭疼。不過什么技藝都是熟能生巧,走棋走多了,想多了,自然推演的速度會慢慢加快,而慢慢有能力在一兩分鐘內(nèi)推演更多的步數(shù),使自己能更準確地判斷當前各種走法的優(yōu)劣。當然,這里也要求一定的判斷力,若是水平不夠,便是會把妙著算作廢著一并在腦海里刪除了的,這樣便錯過了得子的機會。若能完全推演三步左右,棋藝在大眾眼中便算得上高手,而在真正的高手眼中也便算入了門。
?
這三個階段,如果每個階段都做得很好,下棋便是有了很扎實的基礎(chǔ),有了往更高水平進軍的可能。但是還只是可能,象棋玄機重重,要成為絕對的高手,尚需不斷磨練。
?
棋之一道,燦若星辰,浩瀚如海。若偷得浮生半日閑,何不青梅煮酒,擺上一局?